#欧洲瞭望台#
俄乌冲突三年多,先说一个观点: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历史经纬的错位,是地缘政治与殖民史的根本性的不同。
这话有点绕口,我们可以先从美国的独立战争说起。
1776年北美十三州的独立战争,本质是殖民地与母国的利益切割,其诉求是摆脱英国的经济压榨与政治压迫。而2022年俄乌冲突的根源,是北约五轮东扩后俄罗斯地缘安全空间的窒息性挤压,以及乌克兰作为“缓冲带”角色的彻底崩溃。美国独立战争是殖民体系的内部裂变,俄乌战争则是大国博弈的代理人战场——前者诞生于新兴资产阶级的觉醒,后者深陷于冷战遗产的清算。
数据对比:
-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,法国对美援助占其财政支出的12%,但主要目的是削弱英国霸权; - 2022年至今,西方对乌军援超1000亿美元,其中美国军工企业同期股价平均涨幅超20%,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市值增长28%。
这种“外援”的本质差异,早已被军工复合体的资本逻辑所吞噬。
叙事陷阱:被虚构的“自由共同体”
西方政客将乌克兰塑造成“自由灯塔”,刻意忽略其内部矛盾与外部操纵。2014年“广场革命”后,乌克兰亲西方政权上台,但其国家治理能力持续衰退:GDP从2013年的1833亿美元暴跌至2022年的不足千亿,沦为欧洲最穷国之一。反观美国独立战争后,联邦政府迅速整合各州,通过宪法确立国家框架,而乌克兰至今仍深陷东西部族群撕裂与纳粹化武装割据(如“右区”组织)的泥潭。
这些关键例证可以说明:
- 乌克兰议会2019年将“加入北约”写入宪法,但北约始终未给出明确时间表,反而将其作为刺激俄罗斯的诱饵; - 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2014年亲赴基辅独立广场分发饼干,直接介入乌克兰政权更迭。
这种“民主叙事”不过是地缘操弄的遮羞布。
战争逻辑的撕裂:消耗战与代理人陷阱
将俄乌类比为“美英对决”,掩盖了现代混合战争的复杂性。美国独立战争以约克镇战役为终点,而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无明确军事目标的消耗战:
- 俄军控制乌东四州后转入“战略防御”,依靠能源贸易与中国工业品输血维持战争韧性(俄2023年小麦出口全球第一,GDP跌幅仅2.1%); - 乌军依赖西方援助却陷入“炮弹比例1:10”的绝对劣势,甚至出现纳粹武装部队抗命撤退的溃败迹象。
至少从经济维度对比来看:
- 英国在独立战争期间因海上贸易损失被迫收缩全球战略; - 俄罗斯却通过“卢布结算令”反制制裁,并借印度、沙特等“全球南方”国家绕过能源封锁。
战争的胜负天平早已不再由战场决定,而是取决于大国间的耐力博弈。
意识形态的破产:“自由帝国”的双标真相
西方将俄罗斯污名化为“侵略者”,却选择性遗忘自身历史:
- 美国独立后迅速西扩,通过屠杀印第安人夺取土地,而乌克兰从未试图“反攻莫斯科”; - 英国在北美主要打击军事目标,而美国在越南、伊拉克的平民伤亡比例远超俄乌冲突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面鼓动欧洲对俄能源禁运,一面狂购打折俄油(2022年3月进口量激增43%);一面没收俄富豪资产“支援乌克兰”,一面默许华尔街以0.02折抄底俄联邦储蓄银行股权。这种“双标狂欢”彻底暴露了“自由叙事”的虚伪性。
俄乌冲突的终局:被资本绑架的欧洲与觉醒的全球南方
强行嫁接“独立战争”叙事,实则为美国三大战略服务:
1. 削弱俄罗斯:通过持久战消耗俄国力,延缓其“向东看”战略;
2. 捆绑欧洲:迫使欧盟放弃战略自主,深化对美能源与防务依赖(德国千亿欧元军购转向F-35战机);
3. 遏制中国:将中俄绑定为“共同威胁”,为亚太围堵铺路。
然而,这种算计正遭遇三重反噬:
欧洲的代价:能源危机导致德国工业成本飙升23%,欧盟通胀率长期高于7%; 全球南方的觉醒:印度、巴西、南非等国拒绝站队,金砖国家GDP贡献率已超G7(2023年金砖占32.1%,G7为29.9%); 乌克兰的幻灭:泽连斯基家族提前撤离、乌军士气崩溃、民众厌战情绪蔓延,最终或沦为“第二个阿富汗”。
历史不会为政治幻觉买单
将乌克兰战争包装成“自由圣战”,不过是西方转移内部矛盾的舆论烟幕。当拜登政府用“民主对抗专制”的陈词滥调煽动民意时,华尔街与军工巨头正收割着战争红利;当欧洲政客高呼“捍卫价值观”时,其民众却在能源账单前瑟瑟发抖。这场冲突的真正启示在于:
霸权主义的终局永远是自我反噬,而多极化世界的崛起已不可阻挡。
(本文部分史实参考自《风云录2023》,数据分析援引IMF及世界银行报告)
